歷史典故:買櫝還珠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釋義】櫝:木匣子;還:退還;珠:珍珠。買下木匣子,退還了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當。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珠寶商人,他做生意很講究信譽,很多人都愿意到他這里來買珠寶。一天,珠寶商人得到了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想把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自然會高起來。
于是,他找來名貴的木材,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光,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珠寶商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觀賞。一個鄭國人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出高價將珠寶商人的盒子買了下來。
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又回來了,珠寶商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他想完,鄭人已走到其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他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他,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木盒子,一邊往回走。
珠寶商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珍珠的價值,以至于喧賓奪主,令他哭笑不得。
【成長心語】
不能以貌取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熟知的,但很多情況下,我們還是會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就像那個鄭人一樣,眼睛只盯著那只精美的盒子,卻忽略了真正有價值的“珠寶”。與人交往也是如此。一個人的外貌只能體現他的一小部分,要是從這一點來評價一個人,那你的評價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而大多數人的長處并不只是體現在他的外貌。那些有著宏圖大志的人,外貌并不一定出眾。所以,我們要清楚地記得: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明艷動人,有價值的朋友不一定相貌出眾,摘下眼鏡,睜大雙眼,看清楚表面下的本質,才是交往的基本法則。
本文鏈接:http://m.9105763.cn/v-39-25364.html歷史典故:買櫝還珠
相關文章:
國人的自省高三作文01-13
英語作文初一10-29
逆鱗電影觀后感08-23
關于2024年度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工作人員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合格標準的通告01-23
西藏大學是一本嗎11-24
海南大學交流生條件是什么?10-08
2024年新疆執業醫師醫學綜合考試報名繳費入口(已開通)08-03
高二語文《望海潮》教學設計04-07
幼兒園學生學期評語優秀28篇03-24
《如葉》閱讀答案01-30
舞蹈的口號10-26
教師節高中手抄報素材09-06
美發店廣告語08-10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對原產于加拿大的進口豌豆淀粉發起反傾銷調查答記者問08-12
暑運模式開啟 這些鐵路福利千萬別錯過07-04
財務畢業實習報告11-19
最新贊美老師的名言10-11
簡單的優美的晚安心語朋友圈08-13
感謝支持的經典語錄07-20
公司員工轉正申請書10-05
奶奶感謝信11-01
個人自薦信07-16
學校軍訓的心得體會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