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高精度年代學研究,首次精確測定月球阿波羅盆地形成于41.6億年前。這一發現為揭示月球遭受太陽系內“撞擊風暴”,即晚期重轟炸提供了關鍵證據。當日,由該團隊領銜的相關研究成果刊發在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擊盆地,大多數是約38億年前太陽系內小天體撞擊的遺跡。這場太陽系內的“撞擊風暴”,在距今約40億—38億年間究竟是出現了強度驟增,還是逐漸減弱呢?科學界中一直存在爭論。
“爭議源于月球上關鍵撞擊盆地缺乏精確年齡數據。”徐義剛介紹,嫦娥六號采樣點所在的阿波羅盆地位于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是該區域最大的次級撞擊構造,其形成年齡可能標志著晚期重轟擊事件的啟動時間,從而成為破解這場“撞擊風暴”謎題的關鍵。
研究團隊在僅3.5克的月壤中,發現了三顆直徑為150—350微米的特殊巖石碎屑。這些巖屑是阿波羅盆地形成時產生的撞擊熔融巖石,是記錄撞擊事件最理想的“巖石時鐘”。
研究團隊準確測定了巖屑的年齡,同時綜合遙感圖像和地球化學數據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終確認巖屑記錄的41.6億年為阿波羅盆地的形成年齡。這一研究新獲得的年齡將月球晚期重轟擊事件的開始時間點向前推進了至少1億年,更新了“撞擊風暴”開始的時間,推翻了月球撞擊通量的“災變說”,并且揭示了早期動力學演化規律。
“本研究的撞擊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轟炸期間的撞擊通量是呈漸變衰減趨勢的,并不支持40億—38億年間撞擊通量激增的假說。”徐義剛強調,嫦娥六號樣品的研究將持續推動人類重新認識地月系統的演化。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高精度年代學研究,首次精確測定月球阿波羅盆地形成于41.6億年前。這一發現為揭示月球遭受太陽系內“撞擊風暴”,即晚期重轟炸提供了關鍵證據。當日,由該團隊領銜的相關研究成果刊發在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擊盆地,大多數是約38億年前太陽系內小天體撞擊的遺跡。這場太陽系內的“撞擊風暴”,在距今約40億—38億年間究竟是出現了強度驟增,還是逐漸減弱呢?科學界中一直存在爭論。
“爭議源于月球上關鍵撞擊盆地缺乏精確年齡數據。”徐義剛介紹,嫦娥六號采樣點所在的阿波羅盆地位于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是該區域最大的次級撞擊構造,其形成年齡可能標志著晚期重轟擊事件的啟動時間,從而成為破解這場“撞擊風暴”謎題的關鍵。
研究團隊在僅3.5克的月壤中,發現了三顆直徑為150—350微米的特殊巖石碎屑。這些巖屑是阿波羅盆地形成時產生的撞擊熔融巖石,是記錄撞擊事件最理想的“巖石時鐘”。
研究團隊準確測定了巖屑的年齡,同時綜合遙感圖像和地球化學數據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終確認巖屑記錄的41.6億年為阿波羅盆地的形成年齡。這一研究新獲得的年齡將月球晚期重轟擊事件的開始時間點向前推進了至少1億年,更新了“撞擊風暴”開始的時間,推翻了月球撞擊通量的“災變說”,并且揭示了早期動力學演化規律。
“本研究的撞擊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轟炸期間的撞擊通量是呈漸變衰減趨勢的,并不支持40億—38億年間撞擊通量激增的假說。”徐義剛強調,嫦娥六號樣品的研究將持續推動人類重新認識地月系統的演化。
本文鏈接:http://m.9105763.cn/v-146-5149.html嫦娥六號月球巖屑揭示太陽系撞擊歷史
相關文章:
新華鮮報丨“豫”見上合!媒體智庫峰會代表行走中原大地點贊中國發展奇跡07-28
規范直播電商行業亂象?市場監管總局畫重點07-16
11 Ultra榮光重現!小米16 Pro外觀大曝光:小米強Pro07-15
國際銳評丨穩定中美經貿關系,重在相向而行、落實共識06-13
暗黑情感語錄30條10-26
最新幼兒教師年終工作總結大班 幼兒園教師年終工作總結(十四篇)09-02
銷售員試用期工作總結08-23
2024年大班七月份工作總結(3篇)08-09
部門負責人工作失職檢討書12-14
消防安全協議書07-20
讀書分享會主持人開場白簡短08-16
青春夢想的演講稿07-17
影子的想象作文01-13
三年級優秀寫人作文01-02
形容漫天飛雪的比喻句12-17
實用的春節對聯作文12-07
2025年3月廣東計算機三級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05-15
2024四川旅游學院在湖南怎么招生的11-18
2024下半年初級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專業實務科目《公司信貸》大綱10-14
中國人事考試網:2023年四川初級經濟師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08-03
校園教學的工作總結06-21
三伏天文案07-20
端午節兒童節祝福文案05-26
中期檢查報告范文10篇08-15
關于農業論文范文10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