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 劉習 陸健
“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濛訪舊蹤。”日前,在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訪蹤亭,5歲的高麥靈正向來往游客展示“才藝”,這首董必武題于1964年的詩,她早已背得爛熟。
高麥靈對于南湖文化詩詞的了解受益于她的媽媽張一——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她8個月就能咿咿呀呀地冒些詩句,島上的、館里的文化知識都是她的啟蒙教育素材。”剛結束一場講解,張一欣慰地笑著,邊走邊介紹,“其實我也一樣,童年的記憶全都是南湖,我們都是南湖邊長大的孩子。”
張一的母親徐金巧退休前也是一名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父親退休前負責湖心島的園林綠化、古建維修和紅船養護。
“曾經,父母為了完成任務,連著七天七夜沒有回家。那個時候,他們告訴我的‘以島為家、以館為家’就深深印刻在了心里。”張一說。
2009年,張一開始在南湖邊,講述黨的故事、紅船故事。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工作態度和精神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張一說,“他們總是要求自己,要把簡單的事情做精、復雜的事情做好,他們也如此要求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應當是作為紅色革命文化守護人、講述人對自己的標準。”
工作時,張一留心觀察不同群體的參觀需求和特點;休息時,她專心研究不同群體對知識的興趣和好奇點,挖掘每一塊展板背后的故事。
“傳承不忘創新,要用人們更愿意、更樂意、更明白的語言,讓紅色文化深入人心。”進入三代館,張一再次投入到新的研究學習中。
“從綱領式條分縷析呈現信息,到繪聲繪色分享故事,講解方式只有不斷更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聽眾的需求。”張一說,“講解員不能只做革命歷史的講述者,更要努力成為傳播者、傳達者。”
黨史、地方志、人物志都是張一的案頭書,花費大量休息時間做知識更新對于張一來說是件十分受益且值得的事情。“記得曾經一位近80歲的老黨員聽過講解后雙手握著我的手表達感謝,這于我而言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
“講解員要了解的絕不僅僅是展板上的文字,每個字背后的分量、連帶的故事、可以拓展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字里行間暗含的情感和意義更為重要,做再多的知識儲備都不為過。”徐金巧說。
張一帶著紅色故事和做講解員期間積累的知識、經驗走進大大小小的校園。“我們研發課本劇、帶領孩子們創排紅色故事,讓他們在沉浸式的場景中認知革命人物、了解黨的歷史、感受紅色文脈。”張一認為行動是文明最好的傳承方式。
《光明日報》(2025年06月06日 03版)
[ 責編:孫宗鶴 ]
本文鏈接:http://m.9105763.cn/v-146-1275.html傳承創新,講好紅船故事
相關文章:
4197公里“能量環”!我國最大盆地超高壓電力環網貫通07-14
上海重返消費第一城折射消費向好態勢06-25
文化新觀察·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系列談|讓文旅“流量”變發展“增量”05-20
實用的浪漫愛情語錄64條06-16
實用的朋友圈傷感語句03-24
周末維護客戶的簡短問候語08-31
學生開學父母心情的簡短句子08-30
公司前臺年度個人工作總結(十七篇)01-10
公司試用期自我評價08-23
儲能調研報告范文10篇08-15
銀行從業人員求職信10-01
學生會干部心得體會04-26
幼兒園端午節活動主持詞11-22
企業慰問消防隊新聞稿07-20
四年級優秀作文我最敬佩的人01-19
華羅庚報效祖國的故事11-04
真情作文600字10-26
中秋節快樂賀詞09-27
2025上半年江蘇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費用、繳費時間及入口(1月12日24:00截止)01-10
鄂爾多斯職業學院一年學費是多少11-01
大連開發區到大連旅順的大連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怎么走?10-23
汕頭大學王牌專業是什么10-16
我想的詩歌11-23
物業管理調查報告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