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高精度年代學研究,首次精確測定月球阿波羅盆地形成于41.6億年前。這一發現為揭示月球遭受太陽系內“撞擊風暴”,即晚期重轟炸提供了關鍵證據。當日,由該團隊領銜的相關研究成果刊發在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擊盆地,大多數是約38億年前太陽系內小天體撞擊的遺跡。這場太陽系內的“撞擊風暴”,在距今約40億—38億年間究竟是出現了強度驟增,還是逐漸減弱呢?科學界中一直存在爭論。
“爭議源于月球上關鍵撞擊盆地缺乏精確年齡數據。”徐義剛介紹,嫦娥六號采樣點所在的阿波羅盆地位于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是該區域最大的次級撞擊構造,其形成年齡可能標志著晚期重轟擊事件的啟動時間,從而成為破解這場“撞擊風暴”謎題的關鍵。
研究團隊在僅3.5克的月壤中,發現了三顆直徑為150—350微米的特殊巖石碎屑。這些巖屑是阿波羅盆地形成時產生的撞擊熔融巖石,是記錄撞擊事件最理想的“巖石時鐘”。
研究團隊準確測定了巖屑的年齡,同時綜合遙感圖像和地球化學數據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終確認巖屑記錄的41.6億年為阿波羅盆地的形成年齡。這一研究新獲得的年齡將月球晚期重轟擊事件的開始時間點向前推進了至少1億年,更新了“撞擊風暴”開始的時間,推翻了月球撞擊通量的“災變說”,并且揭示了早期動力學演化規律。
“本研究的撞擊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轟炸期間的撞擊通量是呈漸變衰減趨勢的,并不支持40億—38億年間撞擊通量激增的假說。”徐義剛強調,嫦娥六號樣品的研究將持續推動人類重新認識地月系統的演化。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高精度年代學研究,首次精確測定月球阿波羅盆地形成于41.6億年前。這一發現為揭示月球遭受太陽系內“撞擊風暴”,即晚期重轟炸提供了關鍵證據。當日,由該團隊領銜的相關研究成果刊發在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擊盆地,大多數是約38億年前太陽系內小天體撞擊的遺跡。這場太陽系內的“撞擊風暴”,在距今約40億—38億年間究竟是出現了強度驟增,還是逐漸減弱呢?科學界中一直存在爭論。
“爭議源于月球上關鍵撞擊盆地缺乏精確年齡數據。”徐義剛介紹,嫦娥六號采樣點所在的阿波羅盆地位于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部,是該區域最大的次級撞擊構造,其形成年齡可能標志著晚期重轟擊事件的啟動時間,從而成為破解這場“撞擊風暴”謎題的關鍵。
研究團隊在僅3.5克的月壤中,發現了三顆直徑為150—350微米的特殊巖石碎屑。這些巖屑是阿波羅盆地形成時產生的撞擊熔融巖石,是記錄撞擊事件最理想的“巖石時鐘”。
研究團隊準確測定了巖屑的年齡,同時綜合遙感圖像和地球化學數據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終確認巖屑記錄的41.6億年為阿波羅盆地的形成年齡。這一研究新獲得的年齡將月球晚期重轟擊事件的開始時間點向前推進了至少1億年,更新了“撞擊風暴”開始的時間,推翻了月球撞擊通量的“災變說”,并且揭示了早期動力學演化規律。
“本研究的撞擊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轟炸期間的撞擊通量是呈漸變衰減趨勢的,并不支持40億—38億年間撞擊通量激增的假說。”徐義剛強調,嫦娥六號樣品的研究將持續推動人類重新認識地月系統的演化。
本文鏈接:http://m.9105763.cn/v-146-5135.html嫦娥六號月球巖屑揭示太陽系撞擊歷史
相關文章:
羅馬仕旗艦店恢復營業:大批產品重新上架 無充電寶品類07-16
驚蟄的朋友圈文案02-06
忍的經典哲理語句摘抄11-30
眼淚感言09-07
簡短的早安問候語語錄07-27
最新財務總監工作總結結尾(十七篇)10-14
工廠違規操作檢討書12-23
惹女朋友生氣檢討書11-24
學生的檢討書09-27
高中感想作文600字06-09
《不說話的愛》觀后感04-03
看圖作文:勝似親人01-31
海中桑月洼中星夢的高中作文900字01-14
大學怎么學雙專業12-03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08-12
最美麗的花朵閱讀答案11-16
危險化學品倉庫火災應急預案01-12
苗木工程質量自查報告11-27
科室自查報告08-16
安全隱患檢討書范文8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