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房等新空間延續城市文脈,智慧圖書館讓千年文明觸手可及……如今,越來越多內容形式豐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為大眾提供著多元、便捷的文化服務。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文化有約,以優質的文化服務供給來為城鄉生活賦能,有助于提升發展內涵。與傳統公共文化設施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大多“小而美”,運營方式也更為靈活,更容易以資源整合的方式嵌入街頭巷尾、人文建筑、城市公園等各類生活場景,從而延伸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
近年來,各地把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工作,著力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公共文化新空間超4萬個。這些“新空間”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渠道,以“小切口”撬動大民生,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
隨著數量的增長,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再局限于單一功能,而是向多元業態融合發展。成都溫江區依托24小時“留燈書屋”開辦“留位藝術夜校”,湖北潛江“播動潛江文化驛站”集直播培訓與實踐、社區閱讀、文創產品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北京“美后肆時”四合院年均舉辦600多場文化活動……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既承載惠民功能,又嵌入消費場景,讓文化服務突破“靜態展示”,轉向“多元共生”,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拓展消費新場景。
不過,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容易,做好長期運營卻并非易事。目前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管理運營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是由政府提供場地、專業機構運營;有的地方鼓勵社會力量、個人力量參與建設運營;還有的地區則吸納企業建設“新空間”……由于功能定位模糊、管理運營標準不一,一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面臨同質化嚴重、文化賦能不足等問題。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盤活提升存量空間”,鼓勵依法利用騰退空間、閑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讓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更美更活更火,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高效規范的管理和運營必不可少。
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資源優勢,做足品牌定位等工作。同時,可以引入市場化運行機制,通過合作運營、品牌聯名等方式,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培育專業運營主體,探索文化服務新業態。此外,還要加快構建多元共治生態,健全管理和運營機制。比如,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規,鼓勵社會力量共建共治,創新數字化管理方式等。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未來,還要依賴更多擲地有聲的發展決策和民生福利,讓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僅僅是家門口的“小裝飾”,而成為延續城市文脈、盤活社區資源、創造公共價值的精神坐標。(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本文鏈接:http://m.9105763.cn/v-146-4530.html中經評論:“新空間”讓文化服務實現“多元共生”
相關文章:
智能建造提速,需邁幾道坎?07-14
團結攜手共進 共贏繁榮未來——習近平主席致第二十屆西博會的賀信闡明中國主張、凝聚各方共識05-26
建筑專業實習報告08-12
電子商務實習報告11-26
摘抄凄涼環境的句子08-23
大班教研組學期工作總結 幼兒園大班教研組計劃(7篇)10-17
倉庫年終總結07-20
初中畢業證明01-09
商品房認購協議書12-07
高中生教師節廣播稿10-26
停電放假客戶通知07-17
語文組長競選稿07-16
擁抱未來作文02-12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11-09
句句扎心的句子10-26
初中語文重點文學常識10-19
2025年陜西一級建造師考試準考證打印時間:考試前7日內06-07
小班健康小手帕教案及反思11-05
“為愛挺直”閱讀理解答案09-13
跨年夜暖心文案01-08
萬圣節的英語文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