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開遮擋碲化鎘發電玻璃的紅色幕簾,玻璃上方的三盞燈泡隨即亮起,這塊1.92平方米的發電玻璃就開始源源不斷產生電能。
“你看,我們的玻璃即使是在室內光照條件下都可以發電,如果放在室外,發電效率還會更高。”中國建材集團所屬的凱盛玻璃控股副總經理蔣猛一邊演示,一邊向記者介紹。
日前,記者走進凱盛玻璃控股位于河北邯鄲的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基地。在光伏產業整治“內卷式”競爭的背景下,企業正依靠“技術+場景”創新驅動,突破產業發展困境。
玻璃能發電,聽起來神奇,但工作原理并不復雜。碲化鎘是一種無機化合物,作為一種優質光電材料,可以吸收光能,轉化為電能。在玻璃襯底上,依次沉積5層半導體薄膜,再經過封裝等環節,就可以成為一塊可以發電的玻璃。
蔣猛告訴記者,雖然外形與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差別不大,但碲化鎘發電玻璃具有更強的建材屬性。根據用戶需求,發電玻璃的透光率可以實現定制,透光率最高的產品看上去幾乎和普通玻璃無異。根據場景不同,不同透光率的產品可以應用于寫字樓玻璃幕墻、廠房屋頂,以及住宅樓的陽光房、陽臺圍欄等。
“可以說,只要是玻璃能用上的地方,發電玻璃都能用上。”蔣猛說,作為建材,發電玻璃防火、保溫性能極佳,可以替代許多傳統建筑材料;作為光伏產品,其還具有轉化效率上限高、戶外實際發電效果強、能量衰減少、安全性強等特點,十分適用于建筑光伏一體化項目。
做出這樣一塊玻璃并不簡單。要將碲化鎘發電玻璃從理論轉化成產品,需攻克半導體材料摻雜、膜面晶體生長、激光處理技術突破、工藝裝備研制等一系列難題。
“玻璃上的碲化鎘膜層總厚度約為3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1/25,并且它們要非常均勻地鍍在1.92平方米的大面積玻璃上。”蔣猛介紹,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工藝復雜,要不斷提升生產工藝水平,就必須要自主掌握配套設備生產研發。
“剛開始我們是進口,但外方賣給我們的都是落后好幾代的產品,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發展需求。”蔣猛說。
為了不在生產環節上受制于人,凱盛玻璃控股碲化鎘發電玻璃團隊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科研平臺,堅持自主研發,歷時十余年,最終研發出整套生產裝備。借助自主裝備生產出來的碲化鎘發電玻璃膜層均勻、轉換效率高,整體良品率超過97%。“我們現在在產品性能、裝備性能方面都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蔣猛自豪地說。
作為建材與能源“跨界合作”的創新成果,在光伏產業整治“內卷式”競爭的背景下,發電玻璃憑借技術和場景創新正嘗試走出一條突破之路。
“我們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強度,相繼突破大面積、輕量化等技術難題,成功推出包含輕質組件、海上光伏組件、雙面發電玻璃在內的五大系列新產品,并且在光伏、建材領域均通過嚴格認證。”蔣猛說,今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碲化鎘發電玻璃的轉化效率,力爭生產線產品早日突破18%。
除了在技術突破上不斷發力,蔣猛認為,在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市場已日趨飽和的情況下,開拓新應用場景、找到新增長曲線對于光伏產業發展同樣至關重要。
“發電玻璃雖然暫時沒有傳統晶硅類光伏產品的轉換效率高,但它更適用于建筑光伏一體化項目,這在未來會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蔣猛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單位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會將發電玻璃作為重要材料。
“我們的發電玻璃產品剛剛應用在湖北聯投總部大樓塔樓的南、東立面,與折形幕墻結合后兼具發電、遮陽功能。”蔣猛相信,不同技術路線產品之間并非零和博弈,要努力找到最適合產品的應用場景,用技術突破滿足“痛點”需求,共同推動行業走出“內卷”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拉開遮擋碲化鎘發電玻璃的紅色幕簾,玻璃上方的三盞燈泡隨即亮起,這塊1.92平方米的發電玻璃就開始源源不斷產生電能。
“你看,我們的玻璃即使是在室內光照條件下都可以發電,如果放在室外,發電效率還會更高。”中國建材集團所屬的凱盛玻璃控股副總經理蔣猛一邊演示,一邊向記者介紹。
日前,記者走進凱盛玻璃控股位于河北邯鄲的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基地。在光伏產業整治“內卷式”競爭的背景下,企業正依靠“技術+場景”創新驅動,突破產業發展困境。
玻璃能發電,聽起來神奇,但工作原理并不復雜。碲化鎘是一種無機化合物,作為一種優質光電材料,可以吸收光能,轉化為電能。在玻璃襯底上,依次沉積5層半導體薄膜,再經過封裝等環節,就可以成為一塊可以發電的玻璃。
蔣猛告訴記者,雖然外形與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差別不大,但碲化鎘發電玻璃具有更強的建材屬性。根據用戶需求,發電玻璃的透光率可以實現定制,透光率最高的產品看上去幾乎和普通玻璃無異。根據場景不同,不同透光率的產品可以應用于寫字樓玻璃幕墻、廠房屋頂,以及住宅樓的陽光房、陽臺圍欄等。
“可以說,只要是玻璃能用上的地方,發電玻璃都能用上。”蔣猛說,作為建材,發電玻璃防火、保溫性能極佳,可以替代許多傳統建筑材料;作為光伏產品,其還具有轉化效率上限高、戶外實際發電效果強、能量衰減少、安全性強等特點,十分適用于建筑光伏一體化項目。
做出這樣一塊玻璃并不簡單。要將碲化鎘發電玻璃從理論轉化成產品,需攻克半導體材料摻雜、膜面晶體生長、激光處理技術突破、工藝裝備研制等一系列難題。
“玻璃上的碲化鎘膜層總厚度約為3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1/25,并且它們要非常均勻地鍍在1.92平方米的大面積玻璃上。”蔣猛介紹,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工藝復雜,要不斷提升生產工藝水平,就必須要自主掌握配套設備生產研發。
“剛開始我們是進口,但外方賣給我們的都是落后好幾代的產品,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發展需求。”蔣猛說。
為了不在生產環節上受制于人,凱盛玻璃控股碲化鎘發電玻璃團隊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科研平臺,堅持自主研發,歷時十余年,最終研發出整套生產裝備。借助自主裝備生產出來的碲化鎘發電玻璃膜層均勻、轉換效率高,整體良品率超過97%。“我們現在在產品性能、裝備性能方面都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蔣猛自豪地說。
作為建材與能源“跨界合作”的創新成果,在光伏產業整治“內卷式”競爭的背景下,發電玻璃憑借技術和場景創新正嘗試走出一條突破之路。
“我們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強度,相繼突破大面積、輕量化等技術難題,成功推出包含輕質組件、海上光伏組件、雙面發電玻璃在內的五大系列新產品,并且在光伏、建材領域均通過嚴格認證。”蔣猛說,今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碲化鎘發電玻璃的轉化效率,力爭生產線產品早日突破18%。
除了在技術突破上不斷發力,蔣猛認為,在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市場已日趨飽和的情況下,開拓新應用場景、找到新增長曲線對于光伏產業發展同樣至關重要。
“發電玻璃雖然暫時沒有傳統晶硅類光伏產品的轉換效率高,但它更適用于建筑光伏一體化項目,這在未來會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蔣猛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單位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會將發電玻璃作為重要材料。
“我們的發電玻璃產品剛剛應用在湖北聯投總部大樓塔樓的南、東立面,與折形幕墻結合后兼具發電、遮陽功能。”蔣猛相信,不同技術路線產品之間并非零和博弈,要努力找到最適合產品的應用場景,用技術突破滿足“痛點”需求,共同推動行業走出“內卷”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鏈接:http://m.9105763.cn/v-146-3989.html給房子穿上發電“外衣”
相關文章:
員工工作總結范文03-15
有限公司員工安全承諾書01-22
公司五一勞動節放假通知04-21
喬遷之喜微信群發邀請函11-26
經典閱讀心得體會10-21
校園一角小學生三年級作文01-13
我做了你想不到的名人故事01-07
初三寫人的作文09-21
龍燈作文300字07-27
重慶2024年8月證券行業專業人員水平評價預約報名入口已開通08-03
孤獨的閱讀答案10-11
七嘴八舌的反義詞07-20
可口可樂調查報告08-28
五年級數學上冊期中復習計劃參考08-23